繁殖及生长发育
东方蝾螈在野外于.月中旬至下旬开始产卵,室内饲养1~2年以及当年从野外采回配对的最初产卵日期均在2月16日左右,多在6月中旬前结束产卵,最晚在 7月4日左右。产卵期为33~11天,年产卵量与体长、体重以及配对的雄螈成熟度有关。
每只雌螈的日产卵高达3枚,以日产1枚或2枚的天数居多。温度是影响产卵的重要因素,东方蝾螈在室内喜在温度骤然下降(天气变阴或下雨)后再回升时产卵,产卵最适水温为15~23℃。在1天的任何时候均可产卵,但以无光的、温度较低的夜晚10时至次日早晨6时产卵最多,占总产卵量的74%;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产卵最少,仅占6%。
东方蝾螈属体内受精(不同于蛙、蟾的体外受精)和多次产卵类型。在繁殖期,将已性成熟但当年不曾交配过的雌、雄配对,18~48天中会出现明显的求偶行为。求偶成功后,雄体排出乳白色的精包于水底,雌体前行用泄殖腔孔触及精包,慢慢地将精包纳入泄殖腔,并储于输卵管中。1次受精可使雌体至少能在两个月内产出受精卵。雌体自纳精完毕至产出第1枚卵需2~5天(水温17~23℃)。
每次产1枚卵,有时2~4枚卵的卵胶膜黏在一起。刚产出的受精卵本体约为球形,长1.95 ~2.1mm,宽1.85~2mm;卵外胶囊为椭圆形,长3.8~4.8mm,宽3~3.8mm。在水温12~26℃的条件下,孵化期一般为12~24天(最短8天,最长达35天)。刚孵出的幼体侧卧于水底,全长8.5~12.5mm,多为10.5 ~11.5mm,具3对羽状外鳃,可耐饥饿30天左右。幼体自孵出到变态登陆所需时间一般为82~85天(最短42天,最长118天)。
刚变态的幼螈最明显的特征是外鳃仅留有残迹,鳃孔封闭而四周为浅红色,头部腹面的颈褶为红色,身体变得粗糙,常爬到露出水面的石头上。幼螈在变态登陆时的全长为31.9(25.6-43.4)mm,体重约为0.26g。根据室内饲养在大水缸中幼螈的生长情况和野外采集的结果,在野外变态登陆的幼螈在变态后的第1个繁殖期可达性成熟,而室内饲养的幼螈要到变态后的第2 个繁殖期才达性成熟。
采集方法
采集东方蝾螈首先要了解它的分布,其次要掌握它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。东方蝾螈分布于丘陵地区或低山区的静水水域,—年四季均能见到。以2~5月份易采集,此时正处于繁殖期,是采集东方蝾螈成体的最佳时间;而7~9月份难以见到,不过此时水域中蝌蚪较多,在水域附近的草丛中易采到刚刚变态登陆的幼螈。东方蝾螈常选择山涧或山旁水塘、水井、田沟等静水处作产卵场。产卵场内有供其产卵附着的水生草本植物,如假马齿苋、金鱼藻、空心莲子草、槐叶萍、叉钱苔、大卫卷柏等。产卵场一般较固定,即使有的产卵场在秋、冬季曾经干枯,但来年春季积水后仍能在该处采到成螈及卵。采集时可将水放掉一些,再徒手或用网捕捉。
饲养与管理
1.雌雄鉴别
要饲养东方蝾螈,需懂得雌雄个体最明显的区别在泄殖腔区的性征上。雌体的泄殖腔区小,周围平伏,上有呈辐射状的沟纹;雄体的泄殖腔区大,周围外凸,形成半椭圆形隆起,上有斜向前的沟纹。在繁殖期间,雄体健壮活泼,泄殖腔区隆起更明显,轻压其腹部可见少量乳白色精液溢出;雌体因怀卵而行动缓慢,腹部明显肥大,易与雄体区别。
2.饲养环境
将采集到的东方蝾螈辨别雌、雄后,放入直径为20~26cm 的培养缸或15cm×20cm的标本瓶等容器内配对饲养或混养,并模拟其野外生境,加假山石、金鱼藻等,以利其栖息、产卵和蜕皮。饲养成螈水深15 ~20cm,饲养蝌蚪水深2~5cm,并放置高于水面的石块以利于蝌蚪变态登陆。配对饲养时可将2只雄体与1只雌体放入同一个培养缸饲养。
3.饲养管理
成螈可饲以生活于污水沟中的羽摇蚊幼虫、水蚯蚓(颤蚓科尾鳃蚓属和水丝蚓属)。羽摇蚊幼虫鲜红色,长约15mm,在污水沟中的泥表面形成许多小孔,单独活动;尾鳃蚓在污水沟中成团,淡灰色,长约4cm;水丝蚓也成团,粉红色,细丝状。夏天1~2天投食1次,冬天每周1次,每次投食不宜过多,注意防止水体污染。饲养用水可直接用泉水、井水,若用自来水,需放置3天以后才能用。一般夏季4~6天换水1次,蝌蚪约2天换1次;冬季1~2周换水1次,主要以水质是否洁净而定。因成螈可耐饥饿5个月左右,故半个月不投食也不至于饿死。对刚孵出的蝌蚪,开始时喂以很细的水丝蚓,并用镊子将其分成几段投放,此时要特别注意勤换水以防水质污染。以后按蝌蚪生长投以适宜的水蚯蚓或羽摇蚊幼虫,在饲养幼螈的培养缸中只放少量水,另加石块、小卵石以及少量的金鱼藻。上一篇:茉莉花的养殖方法下一篇:平安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(图文)温馨提醒:以上生活常识来自投稿,内容仅供参考,并不代表本站的观点。
评论(0)